为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加快职教集团与校企合作工作步伐,按照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近日,副院长席尚君带领招生就业处有关同志从2012年12月18日至28日对陕西、浙江、福建部分高职院校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主要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个别走访、座谈交流、听取汇报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调研学校涉及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交通船政职业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共7所院校,均为国家示范或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在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深度了解这些院校职教集团的引领作用和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可为我院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参考。
一、调研院校职教集团与校企合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调研院校积极开展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在合作领域、运作模式、合作载体诸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简要归纳如下:
一、调研开展情况
调研组以副院长席尚君组长,招生就业处处长靳秋放、副处长王晋、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邵智勇、招生科副科长王晓辉、就业科副科长王渭兵为成员,先后对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省内外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研,主要通过听取报告、座谈交流、查阅资料、个别走访、考察实训等途径,分别就校企合作开展情况、职教集团如何运作、职教集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从12月18日开始至28日结束,共涉及陕西、浙江和福建3个省共5个地市,分别组织召开专题交流会7次,调查内容涵盖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开展、实训教学、就业工作、职教集团运作等方面。
二、基本情况
(一)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学院简介: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73年,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铁路工程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陕西省成人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院总占地999亩,164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验室,设有铁道工程系、轨道工程系、道桥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测绘工程系、管理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继续教育部等7系3部25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200多家大型中央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人才供需关系,形成了较稳定的就业网络体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深受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2、资源优势:
一是中国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为学院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约3.5万亿元,相比“十一五”期间的2.2万亿元投资,增加了1万多亿元。截止目前,中国内地共有48座城市向国家主管部门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规划,其中有28座城市得到了国家批准。计划至2015年前后规划建设96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线路总长2500多公里,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
二是西部大开发,陕西大发展,为学院发展展现了明显的地域优势。2011年陕西省安排铁路建设项目16个,在建规模约2600公里,投资规模突破300亿元。公路建设方面,规划了总规模5000公里的陕西省高速公路网。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随着西部城市现代化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地铁工程、铁路新客站、铁路枢纽工程、既有线改造工程全面铺开,为学院发展展现了明显的地域优势。
三是铁路施工企业为学院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作为我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位居世界五百强的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企业,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出现了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和质量不高的发展桎梏问题。目前陕西省交通土建行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数量也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从事交通土建行业的人员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员工素质高低悬殊,专业技能参差不齐。仅在陕中央企业中铁一局集团、中铁二十局集团等施工企业每年至少需要5000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市场上仅能提供不到2000名,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
四是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通过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能够使学院办学特色更加突出。通过吸纳先进的办学理念,学院将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
五是政府大力支持为学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政策,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生源经费每年9000元),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落实保障措施。陕西省政府、教育厅及渭南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在领导配备、经费预算、项目安排、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六是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工学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强化校企合作、基于工学结合的“两段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两段”是指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培养时间和学习内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4学期和第5学期的前10周,以在校教育为主,渗透企业文化,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参加校内实训,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做合一。第二阶段是第5学期第11周到毕业,以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主,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或意向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三结合”:一是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二是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相结合,三是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三结合”在各阶段相互渗透,其核心是“工学结合”。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2009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七是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校企合作处,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和资金保障措施;校企合作实行四级对接机制,即学院与集团公司对接、系部与分公司(项目部)对接、教研室(专业)与项目部(工区)对接、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对接。落实了院领导、系(部)和教师联系企业的责任,院领导每年至少带队到10个以上施工企业进行调研,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指导顶岗实习学生完成学习和生产任务,做到双向管理和双向考核;学院每年召开一次校企合作研讨会,定期召开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
八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就业管理规定》,形成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宏观指导,就业指导中心全面实施,各系部具体落实,全员积极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 就业服务和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就业管理规范化、就业队伍专业化、就业指导系统化、就业服务人性化、就业工作全员化”。紧紧依托铁路建设行业,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200多家大型施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人才供需关系,形成了稳定的就业网络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96%以上。2012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9.07%,年底就业率达99.42%。2013届毕业生签约率已达93.85%。2014届毕业生签约率已达26.85%。在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稳步提升,近年来在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下辖的各集团公司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广泛的、多层面的回访和反馈信息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满意率为95%。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铁道报》、《陕西日报》等中、省(部)主流媒体先后对我院的办学特色进行了90余次报道,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九是职教集团带动作用逐步形成。 2012年7月6日上午,陕西铁路建筑职业教育集团在西安成立,职教集团紧紧围绕铁路建设,侧重铁路工程施工,区别于轨道交通行业的运营管理、装备制造等职教集团。以服务为宗旨,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实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促进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发展。集团由办学指导委员会、理事会和各工作委员会组成,集团秘书处设置陕铁源。成立后,召开了第一届理事大会、2012年工作会议。职教集团的建立和发展给陕铁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得校企合作更趋深入和成熟。
3、存在问题
一是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方面。虽然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学院需大力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还不多,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少,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转化的能力还不够强,学院为社会提供的培训项目还不够多。
四是学生的就业质量还不是很高,没有完全做到高质量就业和优质就业。
五是在就业工作信息化方面,现代化手段应用程度不高,信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学生违约率问题亟待解决。
六是过早进入就业工作,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七是在校企合作和职教集团工作方面,要努力寻找利益共同点,调动企业积极性;
(二)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1、学院简介: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06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10年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验收,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目前占地面积680亩。现有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11000余人,开设大学专科层次专业42个,现有航空、机械等实验实训室77个,校内实训基地18个,其中省级重点实训基地5个,依托航空产业的校外实训基地209个。建有集航空人才培养和航空博览于一体的航空科技馆、国家重点支持的数控实训基地、与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联办的“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
学院密切了与行业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关系,加入了中国航空学会,陕西航空学会等行业组织,牵头组建了陕西航空职教集团,率先探索了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之路,充分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与全国30余个省市200多家航空制造、航空修理、民航服务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以上。
2、资源优势:
一是依托航空产业优势明显。航空产业也是陕西省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拥有两个军、民机整机制造基地。在全国航空工业中,陕西航空工业的总资产和年产值分别约占1/3 和1/4,综合实力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居于首位。学院长期以来立足航空产业、服务现代制造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上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与航空产业有机融合、与航空企业密切合作的产业优势。
二是军工传统优势积淀深厚。学院每年有大批优秀毕业生进入空工企业,强化了相互联系,形成了“服务”与“依托”的新型市场关系。至今,学院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近30家空工企业仍保持着稳固的合作关系。学院与空工企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关系,使学院拥有了宝贵的社会资源,这种资源不仅是我院与国防建设风雨同舟多年的见证,而且也为该院今后更好地服务国防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学院地处西安市阎良区。这里是我国航空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拥有中航一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经过50年的建设,阎良已成为亚洲最大、中国唯一的集飞机设计、生产制造、试飞鉴定和科研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最完整的航空工业基地,被誉为中国的“飞机城”。西安航空职院是基地唯一一所培养航空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学院,基地的开发建设为学院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广阔平台。2006年6月,基地与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同打造国家航空基地人才培养、技术研究、项目开发、成果转化的合作平台,形成了紧密合作、共赢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四是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支持。陕西省政府和阎良区政府在学院多年建设和发展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学院步入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行列后,区政府明确表示:西航职院作为本地区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学院的发展和建设,使学院成为“航空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
五是“工学四合”人才培养系统模式日臻成熟。紧紧依靠“工学四合”人才培养系统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与产业紧密关联,与企业深度融合,与生产和服务无缝对接,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引领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所谓“工学四合”,指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合称工学四合。其中教育与产业结合是从教育事业层面提出必须坚持为航空产业服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战略;学校与企业结合是从办学层面提出必须坚持走与企业密切合作的路子;教学与生产结合是从教学层面提出必须切合航空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学习与就业结合是从人才培养层面提出必须落实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学生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培养国家航空事业发展需要的高职优秀人才。工学四合是由四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结合”构成的有机互动整体,是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深化和系统化,又称之为工学结合的系统模式。
六是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西航职院坚持为航空产业服务,随着办学综合实力的增强,与企业合作的路子愈走愈宽,目前与200多家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合作的对象一是空军装备企业,二是基地包括扩展区、辐射区在内的企业,三是航空相关产业以及带动产业。合作的范围有国内企业,也有国外企业,如与新加坡明康宇航公司合作,定制培养学生。合作的内容更加广泛,如为5701厂、厦门太古飞机维修工程公司订单培养学生;在5722厂、5702厂、西安新宇航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建立实训基地;在5716厂、5722厂试办了两个专业班,前三学期在校,后三学期在厂,试行“两厂一校”模式;为空工西航机械厂、5722厂等解决工艺技术问题以及开展职工培训。
3、存在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改革力度不够。尽管航空职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普遍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率和企业满意率较高,但就总体而言,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反映出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深化。“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还需下大力气去推进。在精品课程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等方面,同全国先进学校相比,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
二是教学团队建设不够深入。学院师资队伍整体状况良好,能够满足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但按照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按照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的要求,教师的学历、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等,还有待于培养和提高,强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还需加快步伐。
三是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待改善。学院依托航空企业和区域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但校企合作的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还需创新。校内实践条件建设在陕西虽处在领先水平,但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学方法转变的要求,校内实践条件还需优化和整合。
四是社会服务能力需进一步开发。按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标准要求,学院在对口支援、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其规模、质量、效益还有待提高,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