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引企入校与佳木斯市畅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进行了股份形式合作,共建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很好地实施了一体化教学,建立了新型校企合作关系、构建了多元办学体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深化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一、背景介绍
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之初,由于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不够紧密,学生进入企业后,需要再培训,从而出现了毕业生上手慢、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等问题。此外,集团还存在着办学体制单一、办学资金不足、教师“双师”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已迫在眉睫。集团经过多次调研,认识到引企入校,建设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建设校企互为依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极大地调动企业积极性,实现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有效解决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工作相分离的问题,更加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实施过程
1.引企入校,股份合作建基地
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主导产业人才需求,使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接轨,集团于2008年,将关心职业教育、生产产品与机械加工类专业方向紧密结合,有良好经营效益和社会影响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佳木斯畅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引入集团,成为集团成员。在集团校区内为其提供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作为厂区,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房舍作为厂房。校企双方按照“产权股份化,运行企业化”的方针,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现双赢”为原则,开始了建设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集团投入厂房等累计资金达767万元,股份占40%;畅通公司投入生产设备等累计资金1150万元,股份占60%,建设了一家生产与实训相统一、校企互为依存的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搭建了校企共育平台。
2.明责确权,建立基于混合属性的内部运行机制
为充分发挥双方合作潜力,明确各自职责,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进而形成强大合力,集团与畅通公司签订了《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协议书》,并且出台了《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集团选择机电工程专业群与畅通公司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落实人才培养实体,企业把育人功能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主动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资产管理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做到资产所属管理,在实际运营中再投入各记各账,变更所属比例,为达到育人目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二是收益核算与分配方面。年终按核定比例实施利润分红;每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分为管理、教学、实训、产品研发、技能大赛等5个方面。集团选派财务人员担任财务总监进驻基地,负责管理资产与财务工作。
三是基地管理方面。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畅通公司总经理担任主任,集团集团工程系主任担任副主任,委员10人,其中畅通公司6人,集团4人,负责基地生产经营管理、学生实训安排。并由畅通公司总经理担任集团理事会副理事长,车间主任等技术技能骨干担任机电工程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成员。这样,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及教师下企业实践等方面具有较大话语权。
四是人事管理方面。畅通公司技术骨干全部成为集团聘任教师,集团选派骨干教师到畅通公司做兼职,参与公司生产技术革新,职工培训等工作。
3.教室设在基地,实施一体化教学
一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变成一体化教室。集团直接把教室设在畅通公司车间,并在车间划分两个区,即生产实训操作区和理论理解消化区。集团与畅通公司在教学组织上进行了“先会后懂、分组学习”的设计,并且实施了“企业师傅在生产中指导学生让学生先会—集团教师在生产实训一旁讲授理论知识让学生再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步提高”的循环式一体化教学。学生既在生产过程中真刀实枪地得到了技能提高,锻炼了团队合作、语言表达、项目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又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培养了安全生产、高效作业、质量第一等职业素养。
二是集团与畅通公司以生产过程和工作岗位需求为主线,以项目、任务、情景为载体,校企共同编写“实用为主、适用为度”一体化教材和教学活页,按中级工、高级工两个技能层次,构建了以“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技能、行业专业技能、行业拓展能力”等四模块为内容的“任务导向、学做融通”的课程体系。
三是集团确定了走“以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校企教师与师傅互为补充”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子,要求集团教师与畅通公司师傅结成对子,在车间共同组织教学,互补理论与实践短板。几年来,集团已打造出了一支专兼搭配、优势互补、理实一体化的双师队伍。
四是实施“2+1”主体评价,由原来单一校方评价转变为三方共同评价。即集团、企业和佳木斯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校企双方共同组织考试,采用笔试、动手操作、综合分析报告以及现场解决生产问题等多种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试。考核合格者经过佳木斯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第三方鉴定后,颁发职业能力资格证书。
4.开展“两比两参与”活动,生产基地变赛场
在正常生产中,企业最担心的是学生参与生产进行实训,会出现“次品”损耗,影响生产进度,耽误生产任务。为此,集团与畅通公司在生产实训中开展了“两比两参与”活动,“两比”为比精致,比质量;“两参与”为参与技术革新、参与新产品开发。使得工厂车间变成了技术技能角逐的赛场,学生更加注重做事求精致,生产讲工序,保质保量保时完成生产任务,“现代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学生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了体现,产品质量好于普通工人,打消了企业的顾虑。
三、服务能力和运行成效
1.服务能力
(1)校企双向服务,实现互利双赢。两年来,集团为畅通公司员工进行加工工艺、机械识图、公差测量、数控工艺编程等技术岗位培训10次,累计达到1035人次。集团机电工程系专业教师全部都在企业接受数控加工、钻床、铣床等工位的顶岗轮训,大幅提升了教师的产品意识和教学能力。这既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又帮助了集团成长为产学研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
(2)校企一体,延伸服务触角。集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骨干教师和畅通公司技术骨干联合为本地佳木斯电业局等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6次;其中,校企共同研制、学生参与的一项技术成果:玉米脱粒机已经被佳木斯润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转化为实际生产产品。还为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佳木斯常发佳联农机装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企业员工专业知识培训,培训1521人次。
2.运行成效
(1)构建了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了办学体制创新。集团与畅通公司采用混合所有制办学,依据股份合作协议,双方建立了管理机构,形成了全新的管理运行体系,在责权利对等的情况下,激发了企业办学活力,从而构建了长效合作机制,使得集团与畅通公司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充分体现,集团充分利用企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加了办学基础设施,同时也增强了集团的软实力,拓展了办学空间。与此同时,集团还实现了办学体制改革,开启了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探索,更新了集团的管理理念,提升了管理水平。
(2)锻造了高素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一是师资队伍素质显著提高。这几年,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集团涌现出以王永成老师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稳步前进。仅2015年,集团教师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共获奖项38个。王永成工作室连续四年在全国多媒体大赛中获得一等奖7个,获得二、三等奖共计22项。该团队受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委托开发了《立体交互式数字课件制作》教师培训认证课程,王永成老师本人也被聘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认证讲师、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职业教育研究所信息化教学专家。仲健维等10名教师被聘为国家级课题专家组成员。集团与企业先后研发了G10振动清芯机、PCD铰刀。G10振动清芯机解决了企业生产过程中进气歧管覆膜砂芯的清理落砂问题;PCD铰刀的研发很好地提高了汽车排气管产品加工精度及加工效率。
二是学生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不仅真刀实枪练技能,还把基地变成了角逐技能的赛场。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63项,省级技能大赛获奖121项,市级技能大赛获奖286项。学生双证率由98.2%提升到10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91%提高到99.4%,企业的满意度逐年提升。优秀学生成长为技术革新小能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3)参与集团化办学,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企业因直接参与办学,其经营管理理念,职业精神和岗位要求,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而得以体现,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合合作企业的标准要求,企业也更容易招聘到优秀毕业生,解决了人才难求的大问题,这是合作企业最大的受益。同时,合作企业与集团技术专家双岗互聘、双向培训、协同科技攻关,研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联合开展科技培训,科技服务,员工队伍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的社会美誉度提高。畅通公司借助集团平台,进入发展快车道。现有资产总额1亿余元,员工570人,年产销汽车零部件达100万套(件)以上,年销售收入1亿元,实现利税3500万元,成为佳木斯私营企业的典范。
(4)引领作用彰显,集团校企合作迈上新台阶。采用股份合作后的“佳木斯畅通”以优异的产品品质和竭诚服务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赞誉,并带动了区域农业装备和新能源装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合作效果显著,本地一些企业慕名而来,主动要求合作。2014年集团分别与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龙江泉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两家当地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成立“佳电班”、“泉林班”等七个订单培养冠名班,每班35人。学生一入校,就成为企业的准员工,由企业统一发放工作服,并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
四、特色创新
1.依托混合所有形式合作,建立新型校企关系
依托混合形式合作,校企双方形成抱团式发展格局,关系更为紧密,从根本上实现了一体化发展,由单纯的劳动力资源供求关系发展成为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互惠、资源共享的紧密联合体,构建了新型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
2.企业出资入股,集团实现办学经费多元化
集团与畅通公司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混合所有形式合作,畅通公司投入1100余万元,解决了集团上升空间扩大中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而导致办学经费来源单一以及缺少资金的问题,实现了集团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
3.双主体办学,建构多元办学体制
集团与畅通公司采用混合形式合作,发展格局不单单局限在“学校为主”,或是“企业为主”,而是在“校企联合渗透”上实现了大胆创新、大胆突破,最终形成校企双主体办学。企业投入积极性大为增加,全身心与集团展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培训、学生按照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求提升技能等方面的工作,大大提升了集团内部系统活力,建构了多元化办学体制。
4.校企“双主体”育人,实现“四个对接”
一是实施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先会后懂、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即“企业师傅在生产中指导学生先会操作---集团教师在生产实训过程中讲授理论知识让学生再懂原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提高技能”的循环式一体化教学。这样,学生在基地学习和掌握从数控加工的程序设计、加工制造等工作过程,其中涉及到铸造、制芯、铝合金精铸、机械加工、质量检验、喷漆、包装、发运等真实生产环节。这就将教学过程融入生产过程,实现教学、生产一体化。
二是实施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模式对接。按照基地生产要求建立生产管理组织,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由双方共同管理。根据岗位群,将学生编为若干个小组,学生在某个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换到下一个工作环节,经过全过程循环,达到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生产环节,并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提高技能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每个生产小组都会有企业师傅进行帮带。
三是实施实训标准与生产标准对接。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实训不再是纯消耗性的技能操作重复训练或模拟,最终要按产品质量标准来检验学生实训水平。校企双方依据公司产品生产标准、制作流程、工作特点等,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制定出既符合学生特点,又体现生产特点的实训标准,使得实训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有效对接。
四是实施学习环境与生产环境对接。基地划分为生产实训操作区和理论知识消化区。具体设置有原料区、机械加工区、焊接区、打磨区、检验区、成品区、优秀作品展示区等不同作业区。建有可视化管理展示板,明确实习项目、实训目标、实训时间、指导教师、实训组员等内容。全面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真正体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五、发展展望
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混合所有形式的股份合作办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完善,佳木斯职业教育集团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探索:
一是校企合作运行中还存在生产性与教育性、利益性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不适应的地方,需要继续推进合作,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产出效益最大化。
二是酝酿成立董事会、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继续完善相对独立、相互促进、有序制约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夯实基于产权性质的资源整合平台,完善基于混合属性的内部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