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明阐述了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自组建以来,围绕现代青年农场主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所开展的具体工作、实施过程、服务能力及运行成效等,对前期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下一步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一、背景介绍
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是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宗旨,以涉农专业为纽带,在农业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全国农业职业院校的领军学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组建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目前已经有130多家单位加入集团,包括50多家企业、60多所院校、10多家科研院所及有关行业协会。其中,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6家、上市企业15家,本科院校4所、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17所、台湾地区的高校1所,国家级科研机构3所,成员单位涵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集团以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构建中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为目的,以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优势和农业企业的熟悉市场优势,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校企共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努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基本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体现了校企合作联盟多元利益,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教育发展模式。
二、实施过程
1.整合各方资源,壮大教学力量
安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是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第一次独立承担的培训任务。为做好培训工作,集团聘请了全国知名农业专家、原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总农艺师杨惠成老师出任培训班的总教务长,建立了在省农委指导下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系统规划,确保培训的有序开展。
为给农场主提供更全面的知识、更专业且生动的学习体验,积极整合组织农业院校、农技推广站、植保站、农资企业、咨询机构、金融保险机构等资源,集团选择了一批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老师为大家授课。
2.根据实际需求,设计课程体系
为满足现代青年农场主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集团在培训班的课程设计上下足功夫。根据市场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生产经营为主的农业技术课程体系,以智能农业、物联网等为主的农业信息化课程体系,以农场经营实践、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营销等为主的农场经营与管理课程体系,以农业政策、农业保险、金融、新型农民职业素养、实践操作等为主的综合课程体系。
培训班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作为培训的重中之重,从源头抓起,从青年农场主做起,引导新一代青年农场主们承担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
3.集合公司力量,健全服务机制
集团在服务保障上力求做到周到贴心,从各部门选拔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服务人员,组成各农场主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结束后,还成立专门的跟踪服务团队,在栽培、植保、病虫害防治、产品销售等方面为农场主提供服务指导。
4.依托中法农业培训中心,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国际化视野
集团在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中法农民培训中心已经开始运行,现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多人,法国农业专家分别对提高农民培训的水平,提高农业和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传授经验,拓宽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国际视野。
5.东盟合作,产业输出与人才培养
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依托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联合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与人才培养基地已在菲律宾、印尼、越南等东盟国家建立了5个产业示范基地,开展杂交水稻专项人才培养。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大北农集团等企业与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合作建立了5个国家级培训中心,面向东盟的培训开展了32批次,培养技术人员420人次。
6.建设职教云学院平台,提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
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开发建设职教云学院平台,积极构建种业、粮食、农资农药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提供综合服务,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三、特色创新
1.团校企“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公开遴选,单独开班
团校企“现代青年农场主”依托安徽农业大学组建“现代青年农场主‘荃银’创新创业试验班”,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提供经费支持及安排孵化实践,团省委安排专人参与并对全过程进行服务指导。每年春季团校企三方面向安徽农业大学理工科专业大二学生进行公开遴选,通过遴选即可进入“现代青年农场主‘荃银’创新创业试验班”。
2.课程单设,多学科专业交叉,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内容
农场主班课程单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背景下懂专业、有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农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群:主要有作物栽培、育种、病虫草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技术课程群;农业工程及信息化类课程群;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场经营与管理课程群。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托各方资源开展广泛实践
团校企合作最大程度地聚集了三方资源,发挥了各自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共管”扩展了学生创新实践的渠道,丰富了实践锻炼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才培养过程得到优化。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开展理论知识培训,依托荃银高科生产科研基地、农场开展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实训,参与团省委组织的村官培训及农村调研。
4.采用“332+2”分段培养模式,分段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前三个学期在学校学习基础课,从大二下学期起从全校本科生中遴选立志在农业行业就业创业的学生,单独设班培养,在3方支持下,实施3个学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2个学期的实习实训,毕业后开展2年的创业孵化,扶持学生走上创业道路。
5.合作共担,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由学校和企业各安排导师对学生培养进行指导。实行“三辅导员制度”。学校辅导员,负责日常管理,企业辅导员和团省委辅导员参与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