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业与学校共同主导型是职教集团的重要类型,具有很强的行业背景,为实现产教融合提供较强的社会资源和合作平台。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发展理事会作为航海特色鲜明的职教集团,以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为举措,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相关各方“利益链”为纽带,对接行业、产业,集团化办学在资源共享、招生就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项目共研、人才共育、学校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启了航海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集团化办学的创新之路,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发挥了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企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共育
一、背景介绍
2011年,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运集团、中外运长航集团等100多家企业,以及全省50所中学共同建立三方合作人才培养联盟。合作联盟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与发展,成员类别和数量不断扩大。为促进校企深度融合,2014年4月,在原来“三方合作”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了由江苏海事局、江宁区政府、秦淮区政府、20家行业协会、165家企业及7所高校共194家理事单位组成的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发展理事会。理事会下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服务、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就业与校友发展等5个专门委员会和7个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5个专门委员会分别挂靠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统筹、指导理事会相关专项工作,同时指导各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开展工作。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校企合作工作,对本单位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合作渠道、合作内容和合作模式提供指导、咨询意见,论证本单位重大校企合作项目。同时,按专业(群)组建了7个专业(群)共建共管委员会,在各自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指导下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二、理事会建设及运行情况
(一)构建新体制,完善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理事会由江苏海事局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牵头组建,理事长由江苏海事局副局长王秀峰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马长世共同担任。理事会秘书处挂靠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着力从四个方面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完善长效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了优势互补、共建共管的协同育人机制及制度;二是建立了互培互聘、双薪保障的双师培育机制及制度;三是建立了技术引领、项目支撑的科技服务机制及制度;四是建立了行业推动、对接需求的培训服务机制及制度。仅近三年,在促进四方合作方面,理事会就出台了29项配套制度,有效保障了四方合作持续运行。
由理事会和江苏海事职业学院共同组成决策层;专门委员会与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管理层;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与二级学院共同组成执行层。理事会与学院内部校企合作组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组织体系,紧紧依靠四项合作保障机制及配套制度,开创了多方共同办学的新格局。
(二)打造新载体,构筑了五种类型的政行校企合作模式
理事会把人才培养置于多方参与的开放系统中,不断拓展新的合作载体,构筑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紧密型合作模式。
1.地方政府助推的“存量资产撬动型”科教产业园模式
理事会发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白下校区处于南京市繁华地段的区位优势,在地方政府推动下,学院投入土地和房产,吸引知名企业投入资金,联手打造海事科教产业园。2012年12月,产业园被遴选为省级大学科技园。政校企三方共同组建了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与制度。
【案例】
理事会协调南京市秦淮区政府,成立海事科教产业园管理会,由区委常委担任管理会主任。引进南京市伯利兹科技有限公司斥资5000万元,引进航运、物流、电子信息等相关企业50余家,学院提供25600平米场地,以优惠条件扶持20多家小微企业入园创业,每年为理事会成员单位近200余名师生提供实训岗位。孵化高科技企业2家,为近20名教师创新创业提供机会。地方政府每年获得税收1000多万元,还解决了2600多人次的就业问题。
2.行业部门助推的“多点合作共赢型”企业学院模式
理事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为支持学校办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航海人才,为地方水运经济服务,为江苏对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做好服务,在江苏海事局的有力推动下,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中外运长航重工金陵船厂、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等三家大型企业合作,分别组建了江苏远洋学院、金陵船舶学院、新东方学习中心等3个企业学院。成立的企业学院按照“虚拟学院实体运作,双主体联合独立实施”原则,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忠诚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为目标,校企双方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共担责任,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案例】
以江苏远洋学院为例,成立企业学院工作委员会,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老总担任企业学院院长。学校提供600平米校舍作为企业学院办学场所,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将学院作为企业唯一的员工培训基地。学校对培训费用给予15%的优惠。企业每年投入20万元设置企业学院奖学金,派出2名管理人员常驻学校,每年委派不少于15名高级船长或轮机长进企业学院授课。三方共同进行战略研究,将企业学院作为实证研究合作试点,共同研究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建立股份制模式。
3.联盟企业助推的“定制互惠型”船(厂)中校模式
理事会成员单位紧密联系,通力合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育海航运公司合作共建的教学实习船—“育锋”轮,采取定制互惠合作模式,学校支付交通费、代理费和租赁费,派教师跟船指导管理,帮助学生办理有关手续。企业根据学校需求定制规模,定制航线,定制时间,定制实习方案。整班制上船实习,对企业来说提高了规模效益,降低了运营成本。学生在企业成员指导下进行实训,较好地解决了高职航海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海上航行实习难题,开创了国内高职院校中航海教学的先例。
【案例】
上海育海航运公司根据学院需求定制远洋实习方案,每期安排近90名师生,从南京到韩国釜山,进行为期一周的远洋航行实习,学校为每名学生投入2180元作为实习费用,这一培养模式开创了国内高职院校中航海教学的先例。学校将“育锋”轮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跟船教师得到了锻炼。企业安排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上船指导实习和教学,同时与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4.校企双方共推的“互补资源共享型”校中厂(所)模式
理事会积极推进校中厂模式。从2012年开始,学校先后吸引5家企业进校办厂,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近5000平米的场地。企业按生产要求建设标准化车间,为师生提供近百个生产性实训岗位。在以思孚、龙禹、顺丰为代表的“校中厂”中,企业共投资近4000万元的设备,安排整班制学生进厂实习,100余名学生在厂内进行实践锻炼。校企互补共享资源,实现了互惠互利。同时,学校依托校内技术研究所,与企业共建了15个技术研发中心。近三年,理事会获得专利授权548项,在江宁大学城14所本专科院校中位列第一。
5.校校(校军)联动的“分段衔接型”人才培养模式
理事会还搭建校校、校军合作平台,拓展和中职校以及本科院校的合作。与5所中职校开展了“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实践,与江苏科技大学等3所本科院校开展了“3+2”本专科衔接人才培养实践。同时,学校发挥航海教育资源优势,对口支援7所中西部职业院校兴办航海教育。学校还积极响应海军走向“深蓝”战略,从2012年开始,受教育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委托,采用“学训一体、分段合流”方式,校军联动培养海军士官生,第一批赴东海舰队和北海舰队的士官生受到部队高度好评,学校也因此被推选为全国海军士官人才培养协作组牵头单位。
除以上5种类型的合作模式以外,学校还根据企业特殊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优化传统“订单培养”模式。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点单式”培养模式,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项目合作订单”“嵌入式订单”等培养模式,充分满足了企业不同需求。同时,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培训项目最全的船员培训基地,学校主动对接企业员工培训需求,积极拓展船员培训项目,实现了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从职务晋升到知识更新、从企业员工培训到企业技能大赛队员培训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