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进中高职衔接是职教集团的重要功能之一。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同时,积极探索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办学,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大手拉小手”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师资、实训基地多方面的衔接,打通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上升通道,提高了办学效益。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秘书处单位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集团聚集了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中职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优秀学校,以及中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曹妃甸港股份有限公司、三友集团公司等著名的大型骨干企业。多年来,利用集团化办学机制,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中高职衔接办学。
一、中职高职相互促进,实现整体发展
1994年,唐山市陶瓷职工大学与唐山陶瓷技校一体化管理,形成一个紧密的办学联合体。利用这一优势,开展了中职学校与成人高校“2+3”培养模式,满足了当时合资企业技改项目对人才的需求;2001年,唐山市陶瓷职工大学与唐山高级技校联合申办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高职后与京津粤8所中职学校实施“3+2”模式,深受学生欢迎。2005年开始,与县区政府合作,依托各职教中心实施“五年一贯制”模式,培养本土化人才,形成了集团化办学机制。2009年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正式成立,这一优势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发挥。
2012年,为深入推进职教集团办学,提升中高职协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促进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唐山市政府积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将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委托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使该校成为集团核心成员,进一步强化了“大手拉小手”机制。通过紧密性、系统性、协调性和经济性的办学机制,唐山市职教中心正式立项建设国家中职示范校,并与2016年4月通过省级验收。
2014年,集团牵头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机电一体化、学前教育等6个专业与省内12所中职学校开展衔接教育,学生达1020人,实现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材体系、教育教学过程、评价模式改革、教师培养培训等全方位的中高职衔接,特别是在课程教材体系、教育教学过程等衔接上取得了成效。
2014年10月,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到曹妃甸新校园,校园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是一座“生态型、数字化、开放型、国际化”的现代化校园,进一步发挥出牵头单位的核心作用和凝聚力,为开展“大手拉小手”的集团化办学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二、利用集团机制,开展资源整合
集团十分珍惜新的发展平台和建设环境,以课程为核心,实施系统化的资源整合,沟通了中高职之间的天然联系。
一是创新中高职协同的体制机制。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托管的唐山市高级技工学校、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在保持各校独立法人地位前提下,院校、系处两级领导交叉任职、取长补短。集团理事会下设的中高职衔接委员会评估集团中高职衔接工作,审议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集团中高职衔接工作提出建议。
二是统筹建设师资队伍。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选派高职骨干教师担任中职专业带头人,中职教师在高职进修学习。为中高职教师提供国内外培训的平等机会,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同时提升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鼓励121名中职教师参加高职教师任职资格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支持中职教师参加硕士学位进修,缩小与高职教师学历差距,增加其文化认同。
三是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分层合作,相互补充,一体化建设中高职实训基地,实现学院国家职教实训基地、行业企业培训中心、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校内教学工厂等教学资源共享。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为试点探索中高职课程系统开发,围绕课程实施建立中职和高职共用的实训基地。集团与赛伯乐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建产教联合体——唐山曹妃甸合心机器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以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为依托,共同开发经营生产项目,教学、生产、科研融合一体,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模式。学校提供场地、师资、技术等资源;企业投入设备、技术、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生产订单,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升,校企共同发展。
四是重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组建集团内部机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中高职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共同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需要。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系统设计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构建技能递进、理实一体的模块课程,保证学生在不同阶段分别获取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使其就业有能力,升学有途径。
在课程对接上,中高职学校共同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在中高职阶段分别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高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重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开设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课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课程上,中职重基础,强实践,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重应用,强创新。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材对接上,以课程标准衔接为基础,选用合适教材,并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学院特色、专业特点、学生特长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的体例编写,并重视教材的整合创新,即:“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删减多余的,更新过时的,整合相近的,增补先进的,压缩繁琐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降低课程学习重复虚耗的“无用功”。
在教育教学对接上,教师因材施教。每学期开学之初,组织教师研讨分析学生特点,并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应试惯性较强的特点,设置形式较多的测验环节,利用测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关注。
在评价模式对接上,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建立包含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及家长、教师参与的多元考核机制。聘请行业技术专家担任“外考官”,部分课程采用由企业提供考试标准,实施过程与结果、校内教师与“外考官”相结合,综合运用实际操作、作品展示、现场答辩等多种手段对职业技能和素养进行评价。根据项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考核指标细分为提出问题的数量与质量、问题解决情况、实际操作、课堂表现、学习态度、查找整理资料的质量等部分。采取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的成绩进行加权平均作为最终成绩。将学生的工作态度与表现、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等因素纳入考核标准,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及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三、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成效
利用职教集团“大手拉小手”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中高职院校优势互补,构建了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体系,促进了中高职衔接办学。
提升办学能力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美术(幼教方向)基础上创办学前教育专业,并被教育部批准,集团内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适应了中高职衔接的需要。
强化课程衔接
中高职在一个体系内设计课程,避免课程重复,提高了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满意度。中职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高职学生专业学习基础更加雄厚。
实现资源共享
在集团内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途径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增强集团对社会的影响力。
促进学生发展
集团内中职学生能够较好地共享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生专业发展。集团化办学方便了学生就业及升学,拓宽了学生的毕业出路。我集团学生王雅平在2014年团中央举办的“校园好声音”全国比赛中获得亚军,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稳定招生规模
转变招生方式,中高职学校联合招生,高职带动中职扩大招生规模,中职为高职储备生源。仅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每年就有200多名毕业生升入高职。
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视频会上,集团执行理事长田秀萍做了“探索中高职有效衔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报告,介绍了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的办学经验。
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调研团一行20余人来我集团调研交流,向兄弟职教集团展示了办学成果,受到专家好评。在2015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上,我集团的办学案例被评为全国20个优秀案例之一。
四、发展展望
1.开展“大手拉小手”的改革试点。允许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在省内联合办学,在师资、实训基地、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
2.统一职教教师资格,鼓励中高职学校教师相互兼职。高职学校教师可以到中职学校任课,中职学校教师也可以到高职挂职。
3.统一规划职业教育教材,固化改革成果,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4.注册法人单位。目前职教集团具有联盟性质,是非法人单位。集团对各理事单体约束性较差,会因利益关系而影响合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通过注册法人单位,实现集团由比较松散的“契约型”转变为利益相关、目标一致、结合紧密的“资产-契约型”,形成校校间、校企间的资源互补,进一步发挥集团的中高职衔接和产教融合功能。
5.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中高职衔接体系。通过建立集团内部学分积累制度,将中职阶段学分进行合理转换,中职毕业生在就业一段时间后,也能够顺利升入高职院校。
“大手拉小手”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崔发周田红磊
(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河北唐山063299)
摘要:促进中高职衔接是职教集团的重要功能之一。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同时,积极探索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办学,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大手拉小手”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师资、实训基地多方面的衔接,打通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上升通道,提高了办学效益。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秘书处单位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集团聚集了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中职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优秀学校,以及中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曹妃甸港股份有限公司、三友集团公司等著名的大型骨干企业。多年来,利用集团化办学机制,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中高职衔接办学。
一、中职高职相互促进,实现整体发展
1994年,唐山市陶瓷职工大学与唐山陶瓷技校一体化管理,形成一个紧密的办学联合体。利用这一优势,开展了中职学校与成人高校“2+3”培养模式,满足了当时合资企业技改项目对人才的需求;2001年,唐山市陶瓷职工大学与唐山高级技校联合申办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高职后与京津粤8所中职学校实施“3+2”模式,深受学生欢迎。2005年开始,与县区政府合作,依托各职教中心实施“五年一贯制”模式,培养本土化人才,形成了集团化办学机制。2009年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正式成立,这一优势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发挥。
2012年,为深入推进职教集团办学,提升中高职协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促进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唐山市政府积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将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委托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使该校成为集团核心成员,进一步强化了“大手拉小手”机制。通过紧密性、系统性、协调性和经济性的办学机制,唐山市职教中心正式立项建设国家中职示范校,并与2016年4月通过省级验收。
2014年,集团牵头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机电一体化、学前教育等6个专业与省内12所中职学校开展衔接教育,学生达1020人,实现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材体系、教育教学过程、评价模式改革、教师培养培训等全方位的中高职衔接,特别是在课程教材体系、教育教学过程等衔接上取得了成效。
2014年10月,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到曹妃甸新校园,校园占地160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是一座“生态型、数字化、开放型、国际化”的现代化校园,进一步发挥出牵头单位的核心作用和凝聚力,为开展“大手拉小手”的集团化办学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二、利用集团机制,开展资源整合
集团十分珍惜新的发展平台和建设环境,以课程为核心,实施系统化的资源整合,沟通了中高职之间的天然联系。
一是创新中高职协同的体制机制。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托管的唐山市高级技工学校、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在保持各校独立法人地位前提下,院校、系处两级领导交叉任职、取长补短。集团理事会下设的中高职衔接委员会评估集团中高职衔接工作,审议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集团中高职衔接工作提出建议。
二是统筹建设师资队伍。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选派高职骨干教师担任中职专业带头人,中职教师在高职进修学习。为中高职教师提供国内外培训的平等机会,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同时提升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鼓励121名中职教师参加高职教师任职资格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支持中职教师参加硕士学位进修,缩小与高职教师学历差距,增加其文化认同。
三是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分层合作,相互补充,一体化建设中高职实训基地,实现学院国家职教实训基地、行业企业培训中心、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校内教学工厂等教学资源共享。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为试点探索中高职课程系统开发,围绕课程实施建立中职和高职共用的实训基地。集团与赛伯乐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建产教联合体——唐山曹妃甸合心机器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以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为依托,共同开发经营生产项目,教学、生产、科研融合一体,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模式。学校提供场地、师资、技术等资源;企业投入设备、技术、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生产订单,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升,校企共同发展。
四是重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组建集团内部机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中高职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共同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需要。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系统设计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构建技能递进、理实一体的模块课程,保证学生在不同阶段分别获取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使其就业有能力,升学有途径。
在课程对接上,中高职学校共同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在中高职阶段分别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高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重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开设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课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课程上,中职重基础,强实践,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重应用,强创新。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材对接上,以课程标准衔接为基础,选用合适教材,并鼓励教师编写适合学院特色、专业特点、学生特长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的体例编写,并重视教材的整合创新,即:“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删减多余的,更新过时的,整合相近的,增补先进的,压缩繁琐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降低课程学习重复虚耗的“无用功”。
在教育教学对接上,教师因材施教。每学期开学之初,组织教师研讨分析学生特点,并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新鲜感。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应试惯性较强的特点,设置形式较多的测验环节,利用测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关注。
在评价模式对接上,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建立包含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及家长、教师参与的多元考核机制。聘请行业技术专家担任“外考官”,部分课程采用由企业提供考试标准,实施过程与结果、校内教师与“外考官”相结合,综合运用实际操作、作品展示、现场答辩等多种手段对职业技能和素养进行评价。根据项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考核指标细分为提出问题的数量与质量、问题解决情况、实际操作、课堂表现、学习态度、查找整理资料的质量等部分。采取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的成绩进行加权平均作为最终成绩。将学生的工作态度与表现、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等因素纳入考核标准,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及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三、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成效
利用职教集团“大手拉小手”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中高职院校优势互补,构建了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体系,促进了中高职衔接办学。
提升办学能力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美术(幼教方向)基础上创办学前教育专业,并被教育部批准,集团内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适应了中高职衔接的需要。
强化课程衔接
中高职在一个体系内设计课程,避免课程重复,提高了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满意度。中职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高职学生专业学习基础更加雄厚。
实现资源共享
在集团内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途径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增强集团对社会的影响力。
促进学生发展
集团内中职学生能够较好地共享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生专业发展。集团化办学方便了学生就业及升学,拓宽了学生的毕业出路。我集团学生王雅平在2014年团中央举办的“校园好声音”全国比赛中获得亚军,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稳定招生规模
转变招生方式,中高职学校联合招生,高职带动中职扩大招生规模,中职为高职储备生源。仅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每年就有200多名毕业生升入高职。
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视频会上,集团执行理事长田秀萍做了“探索中高职有效衔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报告,介绍了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的办学经验。
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调研团一行20余人来我集团调研交流,向兄弟职教集团展示了办学成果,受到专家好评。在2015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上,我集团的办学案例被评为全国20个优秀案例之一。
四、发展展望
1.开展“大手拉小手”的改革试点。允许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在省内联合办学,在师资、实训基地、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
2.统一职教教师资格,鼓励中高职学校教师相互兼职。高职学校教师可以到中职学校任课,中职学校教师也可以到高职挂职。
3.统一规划职业教育教材,固化改革成果,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4.注册法人单位。目前职教集团具有联盟性质,是非法人单位。集团对各理事单体约束性较差,会因利益关系而影响合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通过注册法人单位,实现集团由比较松散的“契约型”转变为利益相关、目标一致、结合紧密的“资产-契约型”,形成校校间、校企间的资源互补,进一步发挥集团的中高职衔接和产教融合功能。
5.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中高职衔接体系。通过建立集团内部学分积累制度,将中职阶段学分进行合理转换,中职毕业生在就业一段时间后,也能够顺利升入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