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研究 >> 正文

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案例连载(2016-24)| 青岛市财会金融业职教集团:打造集团化办学下的“五位一体”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

2017年02月14日 10:42

精心打造基于集团化办学下的“五位一体”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

摘要: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在校企专业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的共融、校企师资的共育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深化集团化办学下的“五位一体”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职教集团;嵌入式;校企合作

2008年9月,由青岛市华夏职业教育中心牵头,联合市内外部分院校和知名企业,组建青岛市财会金融业职业教育集团。目前集团成员由9家政府、行业协会、58家企业,12所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组成,聘请了23名同志为集团专家。

多年来,青岛市财会金融业职教集以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整合集团成员单位办学资源为抓手,创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外合作”“校政合作”“社校合作”合作机制,精心打造“模式共创、专业共建、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师资共育”的“五位一体”校企嵌入式集团办学模式,实现组织对接、校企对接、中高职对接、服务对接“四对接”,开创了校企深度融合新局面,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在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中高职衔接、加强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探索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创新,实现组织嵌入对接

1.完善理事会下的多元治理结构

青岛市财会金融业职业教育集团是以契约主要联结的松散型职教集团,实行在青岛市经济信息委员会和青岛市教育局指导下理事会负责制的管理体制。以牵头单位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为主,联合各个相关联的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组成,实行理事会下的多元治理结构,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为内部治理的基本架构。秘书处作为理事会常设办事机构,负责处理职教集团的日常事务,保持理事会成员的密切联系。集团下设学术及专业建设委员会、职业培训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四个指导委员会。

2.建立“一会一主题一论坛”的工作机制

完善校企合作网站和“携着阳光成长”的内刊,通过专业建设论证、校企合作专家论坛、人才供需见面会、校企对接会、就业服务月、企业服务站、就业指导等主题活动,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推动校企的需求对接与信息互通。

3.构建基于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集团由校企双方联合成立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委员会,统筹、指导与管理项目发展,建立起以“十个共同”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新机制:从共同进行市场调研、共同设置专业、共同招生、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的岗位职业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创建财会专业实训基地、共同指导实习实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以及学生的多元发展等全方位一体化深度融合。

二、深化“五位一体”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嵌入对接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模式共创

集团立足大市场,制订校企“紧密”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全力推进校企融合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是基于职业生命成长发展历程和工作过程,考虑到学生就业与升学多元化发展,完善德育与智育融合的中高职一体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专家论证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制订了本专业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制定了明确的专业职业能力分解与课程设置、核心课程标准,淸晰地显示出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使其更加贴近市场,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和建设定位。

二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德育为首,技能为本,贯穿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条主线,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建设机制,立足岗位需求及职业标准,建立必选课、限选课、任选课等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完善了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调整了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强化职业技能教学和考核。

三是以实训、顶岗实习为切入点,坚持工学结合模式,借鉴现代学徒制,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以三二连读学生为重点,采取“5+1”分段整班见习,把“课堂搬到企业里”,积极探索“学习+带薪见习+修正学习”的三明治实习模式。学校与企业对学生“双育”“双管”,实施角色交互、岗位交互。企业内有师傅带领,人事部主管负责管理,学校有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加强学生的日常跟踪管理,同时学校就业部门加强跟踪服务。形成校企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以及“日查、周检、月巡、学期评定、年度鉴定”的考核机制。实现校企一体课岗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对接。

2.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建设,实现集团专业共建

一是实践“五个一体、六个融合”专业建设新模式。学校精心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五个一体化”,即:产学研发一体化、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培训就业一体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一体化、教学效益与经济效益一体化,体现学校与企业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学生与员工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知识教学与职业培训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六融合”,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提高专业社会适应性与专业活力,提高学校社会贡献度。

引企入校,与青岛恒信工程造价事务所依照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思路合作开办工程造价与审计专业。与青岛工艺美术协会、青岛工艺美术集团合作开设工艺美术专业。

二是校企合作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活动。集团立足青岛经济发展需求,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国际对接,集团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了一个“市场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调研—调整—创新”的专业建设机制,通过专业建设主题活动、校企合作专家论坛、人才供需见面会、校企对接会、就业服务月、企业服务站、就业指导等活动,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推动校企的需求对接与信息互通。建设了覆盖现代服务业主要领域的财会金融、贸易商务、服装艺术三大专业群,精心打造“卓越财务经理”培养工程、“卓越商务经理”培养工程、“卓越创意设计师”培养工程,形成了以财会金融类专业为主干,以商贸类专业为优势,以服装艺术为支撑的专业体系结构。专业覆盖面广,就业岗位储备量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机会。其中会计、金融事务是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青岛市首批骨干专业,会计专业是首批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青岛市双高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为山东省双证互通专业。

三是打造专业现代化建设的“‘三明治’耦合”模式,推进课程建设创新。按照五个耦合一体的原则开发课程。即“政、校、企”耦合一体;“教、学、做”耦合一体;“职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耦合一体;“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能力标准、行业评价标准”耦合一体;“技能教学、技能实训、技能比赛”耦合一体。与中国银行合作按照人才需求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校本教材、研发精品课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零距离对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深入企业一线追本溯源,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需求,分析企业职业岗位能力及技术标准,以此倒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共同完善了三大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共同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丰富专业内涵。


3.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实训室,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职教集团下属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互相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厚实的、可选择的优质岗位群支持。把课堂搬到企业一线,不仅让敬畏专业的意识扎根学生心灵,更使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入。

二是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实训室。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引企入校,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度,形成“校中企”运行机制。与青岛恒信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共同建设“财会实训基地”,与中国银行共同打造“华夏模拟银行”,以此为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和纽带。按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培养人才,以学生就业岗位与企业需求岗位相适应为核心,通过“理实一体化”实践基地,打造实践育人平台。构建适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在岗位实践中实现“零距离”培养,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岗位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能力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不仅满足师生实训,还为企业员工及社会培训提供便利条件,承担资格鉴定考试、培训等,实现资源共享。逐步成为学生顶岗实习、就业,教师挂职锻炼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基地。

4.校企文化融合,凸显校园文化职业特色,实现文化共融

产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吸收企业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橱窗、墙面、大屏幕、网站等文化载体,以及邀请中国银行领导等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开设讲座和师生参观访问企业等形式,青岛蓝领网首次“进华夏校园面对面”沙龙活动,将价值观念、生产经营、职业素养等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倾力营建特色鲜明的“诚信文化”校园,突出师生行为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

5.集团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师资共育

一是建立了校企人员互聘互访制度,完善教师实践锻炼制度、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聘请校外辅导员、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兼职教授,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校务委员会、办学咨询委员会、共同研讨专业建设、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合作开发校本教材、职业指导与培训、实习评价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提升了学校的师资实力。

二是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通过实施专业教师下企业、兼职教师进课堂,实施教师与专家共成长,推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聘请多位技术骨干入驻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给学生当导师,为学生提供来自企业一线权威专家的专业技术支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企业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了教育部青年教师实践锻炼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收到很好效果。

四、创新校校合作机制,实现中高职嵌入对接

1.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制框架

不断构筑完善中职升学立交桥,先后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澳大利亚霍尔姆斯学院、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联合办学,探索“3+4”应用本科衔接模式、“三·二连读”一贯制衔接模式、春季高考对口升学衔接模式、夏季高考升学衔接模式、成人高考升学衔接模式,出国留学研修衔接模式等中高职衔接模式。畅通了“中职——高职——本科”的衔接通道,初步创新构建了中职教育、高职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中职职业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搭建多样化学习、多路途选择的立交桥。

2.创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管理机制,加强机制衔接

集团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管理”机构,校长任组长,下设教学管理组、评价管理组和外联拓展组,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中高职学校参与,联合人社局,邀请行业、企业,建立中高职定期联席会议机制,中高职教师的互聘制度。建立健全中高职衔接的招生、管理、教学和评价制度体系,形成中高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3.中高职“三对接”模式特色鲜明

集团牵头学校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起步较早,已有14年的三·二连读办学历史,形成“三对接”模式,为高等院校输送了4000余名高质量的专业技能人才,得到了联办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一是与对口高校对接,构建并畅通教育教学管理通道。以专业衔接为纽带,完成四个专业的“中高职一体化分阶段培养”的指导性教学计划。以课程衔接为核心,制定理实一体课程体系、教学标准、教材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教学模式与评价衔接为重点,打造合作能力生成教学模式改革特色,突出技能教学,重视实训,在全国、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中师生获奖率高。

二是与行业需求、岗位能力需求对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与行业和企业联系对接,对接职业岗位实际要求,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科学设计中高职合理分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前5个学期注重加强“职业指导——学法引领——教学做合—”教学模式,在第6个学期实行“学习+带薪实习+修正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

三是与学生终身素质发展需求对接,拓展学生发展空间。立足三年、放眼一生,立足学校、放眼社会,凸显职业生命成长教育特色,建立中高职衔接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拓展三·二连读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