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步入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日益发展壮大。新疆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立足院校主导型职教集团建设,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内涵建设,形成多方联动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园区创业孵化,提高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服务区域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职教集团;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发展
一、背景介绍
新疆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是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牵头于2007年组建的省级四大职业教育园区(集团)之一。目前新疆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成员单位已从成立时的23家发展到44家,其中,中、高职院校21家,合作企业23家。园区理事会由28名成员单位负责人、专家和政府相应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来自学校、政府、行业及企业成员各占三分之一。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化功能、共同发展的原则,园区充分发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以“四中心、八基地、十平台”为核心的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体制下技术创新与服务的运行机制建设,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推进自治区三产职教园区和乌鲁木齐职教集团产学研合作、融合,打造以三级联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基地)品牌,推动中高职衔接和本专科衔接的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职教集团服务产业园区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步伐明显加快。
二、特色创新与运行成效
(一)四方聚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
园区建立了理事会管理体制,成立了十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园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14年,园区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与服务模式,促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间的深度融合,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园区理事长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抓住自治区示范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契机,组建了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骨干、乌鲁木齐地区中职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参与的乌鲁木齐职教集团;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担任董事长,市属各委办、行业企业参加的学校董事会;建立了印刷技术、会展策划与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四个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理事会;投入600万元建设了首个“自治区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搭建起了集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实习实训、创业指导、信息服务、创业孵化、技能培训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目前入驻企业已达29家,其中,校企合作企业11家,大学生创业企业9家,大学生创业工作室9家;成立了“创业学院”和“创业与素质教育研究所”,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园),逐步构建起了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和创业服务一体化的创业教育体系,并启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六个一”工程,即:要求学生“参加一次专业技能竞赛”“完成一项文化创意设计与制作任务”“完成一项创新实验项目”“参加一个创新创业社团或兴趣小组”“听一场创新创业讲座”“完成一次大学生孵化园基地或人才市场体验”,不断扩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覆盖面。目前,孵化基地(园)已被乌鲁木齐市政府确定为“乌鲁木齐首个大学生众创空间-搏梦工场”,被自治区科技厅、人社厅、经信委、团委认定为“自治区众创空间”,成为国家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列入了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
(二)打造品牌(特色)专业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园区牵头院校为龙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园区内部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和课程体系建设,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探索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完善了“行业驱动、产品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整合社会、行业、企业、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特征的“新疆工艺美术创意与制作中心”;引进5位工艺美术大师,建立了马学武玉文化工作室、单秀梅民族布偶工作室、马江红葫芦雕刻工作室、张国靖旅游工艺品开发工作室、轩龙特色礼品包装设计工作室,开发了泥坯画等四大类六项旅游文化产品,先后参展喀交会、亚欧博览会、深圳文化博览会,迈出了学校参与商业会展,教学成果接受市场检验的步伐。印刷技术专业形成了“双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新疆新闻出版局签订了共建出版印刷技术学院协议书,积极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实施了“八个学期、弹性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挂牌成立了展览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学训交互,1-3-1-1”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胡杨林电子物流、金堂仓配、蓝天超市等三个校企合作平台。旅游管理专业实施了“淡旺季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与乌鲁木齐市旅游局共同组建了乌鲁木齐旅游培训学院。
近年来,园区把推动中高职衔接作为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园区内部校政、校校、校企间合作的组织优势和长期业务联系的便利条件,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等方面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和职教资源共建共享,整体提升园区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中高贯通”的示范模式。园区理事长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园区内伊犁财贸学校、乌鲁木齐市职业中等学校、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六所中职学校对接,开展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12个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入选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培训院校。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谋求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园区通过出场地、出设备等形式,以合作项目为纽带,积极吸引企业“引厂入校”,利用园区提供的设备、技术等硬件设施,共同探索“现代师徒制”“厂中校”“校中厂”“企业冠名班”“双主体”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形式和运行机制,形成校企共育人才的职业教育格局。与辽宁天业、尤尼泰等公司开展协同育人,与德洋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签订委托培养订单班;引入合正财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双主体”的校企合作培训基地;与教育部、大众汽车等共同签订培养汽车工业高技能人才合作谅解备忘录,举办汽车运用技术“大众合作班”;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实施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SGAVE);引进罗克韦尔公司等捐赠设备建立了职工培训基地和工业自动化控制实训室;与新加坡PSB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阿尔泰国立技术大学合作互建“文化中心”;成为加拿大木业协会在国内设立的第22家合作单位。积极引进国内先进教育教学资源,先后与同济大学、湖北大学等内地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和合作协议;与广州铁路职院、长沙民政等院校联合办学,开展多方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