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研究 >> 正文

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案例连载(2016-31)| 北方旅游职教集团:职教集团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探索

2017年02月27日 09:59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职教集团发展已进入发展期,而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我们试图找到职教集团健康发展的途径。从建立完善现代学徒制的角度考量职教集团的发展策略,需从制度层面、运行层面和应用层面出发,完善制度框架,改变运行形式,调整成员结构,进而开辟职教集团“品牌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北方旅游职教集团;发展策略;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办学“集团化”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实践之一。职教集团集中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多元于一体,戮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功能的整合,促进现代化、优质化职业人才培养并促进行业企业良性发展,努力实现集团成员共同发展,是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运行模式的集成创新。但是,随着各类职教集团的运行,“合而不谋”“校企合作不深入”“利益链、教学链、产业链融合度不高”等深层次问题接踵而至,职教集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为解决以上问题,北方旅游职教集团在近几年的运营中,摸索出一条基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一、制约职教集团发展的根源——“貌合神离”的职教集团现状

目前,职教集团“合而不谋”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我国现有1000多个职教集团,大部分依靠公关情感、契约建立,集团成员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产权联结,成员间合作关系不紧密,集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不够健全,加之政府这只“无形的手”调控措施有些软,致使集团成员各方主体各自为政,权益不能得以充分体现,职教集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以北方旅游职教集团为代表的大部分国内职教集团不具备法人资格,采用“理事会制”运作,集团的法律地位、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多以章程的形式约定,几乎不具约束力。集团成员在人、财、物等方面融合度低,没有形成紧密的产权链条,坐拥教育资源的职业院校和具有生产资源的行业企业难以有效整合。集团各成员间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利益链无法形成进而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

北方旅游职教集团成立初期,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驱动力,使其热衷于推动实施集团化办学,但行业企业大多以职教集团有效解决人力缺口为目的。所以,大多数职教集团是由职业院校发起,企业被动参与其中,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学生“顶岗实训”“毕业实习”“就业安置”,企业员工“理论培训”等比较浅的层次上,企业没有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科技研发等深层次的合作中去。

另外,在运作过程中我们发现,通常将牵头职业院校的职教发展目标视为职教集团的发展目标,多数职教集团缺乏统一的工作目标和价值体系,个别职教集团成员不受重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的单线合作局面是集团运营的常态化形式,未形成“群”“团”合作效应,缺乏一个能够有效平衡多方利益的合作平台。

二、以现代学徒制打破制约职教集团发展的坚冰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北方旅游职教集团的运行中,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项目,所谓现代师徒制是指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课堂与岗位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师与技能师傅的讲授联合;以实际工作技能学习为主线,理论知识为补充的现代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尝试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两种方式,与集团成员单位一起承担旅游类人才培养的任务。

1.“走出去”把课堂搬进企业

由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职教集团旅游企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会通过立项对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对于高职人才整体素质和技能层面的标准;学校根据上述标准,结合自身师资、实训条件等资源现状与集团旅游企业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集团旅游企业义务提供技能师傅、实训场地及设备等教学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技能师傅主要从旅游企业资深服务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中遴选,选拔制度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北方旅游职教集团成立了“企业指导教师评聘委员会”,经企业推荐、委员会面试通过的企业员工即可成为“北方旅游职教集团企业特聘教师”也就是前文所说“技能师傅”。学院与旅游企业按7:3(也可以根据技能师傅带学生具体数量适当增加授课费用)的比例为技能师傅提供教学课时费,以增加技能师傅带学徒的积极性。企业师傅的制定根据校企双方共同订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规定,酒店管理专业、导游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第5、6学期课程在企业中进行,由技能师傅在真实工作环境(顶岗)中进行讲解,考核。考核标准主要以企业实际工作目标为准,由企业师傅给出评价成绩。这样,经过最后一个学年度在企业的学徒经历,由技能师傅的精心指导,职业院校学生完成从学徒员工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

学生——学徒的身份转变,在学徒制教育背景下为高职学生建立了新平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份是“学生”;在企业,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学生在职教集团合作企业中学徒,之前需参加企业岗前摸底考核,考核标准由企业师傅与学院教师共同制定。摸底后,学生可以参加学徒制教学项目的培养,这样,企业师傅在带学徒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学徒展开指导。学徒在师傅一个培养周期结束后,由企业师傅和学徒所服务客户综合给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评价的基础上得到与评价相对应企业的补助。经过几年的调研、回访,此类职业技术型人才,受到学校和企业的双重好评。

2.“请进来”将技能名师工作室搬进校园

北方旅游职教集团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有发掘整理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学院人才培养状况的义务。在调研过程中企业提出特色人才培养需求,如“讲解满族说部的导游、景区讲解员、空乘服务员”“跳满族萨满舞的酒店演艺人员”“演绎朝鲜族歌舞的餐厅服务员”“懂剪纸、布贴画的景区导购”等等。北方旅游职教集团借助吉林省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研究开发中心、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吉林研发基地、满族说部教育传承基地、吉林省松花江研究会等平台资源,聘请一大批行家里手、教学名师和工艺大师为客座教授,如满族说部泰斗级专家富裕光先生、吉林满族音乐专家何新生教授、辉南剪纸艺术大师徐贵库先生、赫舍里剪纸刻纸艺术大师何文江先生、满族布贴画传承人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凤琴女士。

这些名师来到校园以“名家讲堂”为文化传播载体,根据企业特色人才需求,从学生中选拔徒弟,将自己的工作室搬进校园,量体裁衣地培养学徒。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这些特色课程被编入其中,学生在完成正常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额外收获了“满族说部”“满族萨满舞”“朝鲜族歌舞”“剪纸手工艺”“布贴画手工艺”等“独门技艺”,为旅游企业培养特色人才的同时,也拓宽了就业面,更为一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找到了新的职业传承人。

3.学徒制——职教集团的驱动力

现代学徒制使高职教育中“能力”这个培养目标得到有效重视,它是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育人的新尝试。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知识”已经被打散,或者说碎片化,尤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职教集团,应该完全颠覆传统的理论教学,提高以“做”为主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主体地位。学徒制使中高职院校充分利用集团化办学中的教育资源,企业也在自身参与研发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中培养了符合企业需求的准员工,极大地提高了职教集团成员之间合作的积极性。师徒制模式首先解决了多元主体合作开展集团化办学的平台问题,同时成为了企业参与经营职教集团的源动力,基于此,职教集团发展才有可能打破瓶颈。